花溪区深入推进农村“五治”工作提升人居环境——打造秀美乡村“新图景”

时间:

2024-01-04

来源:

贵阳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分享到
  2023年,花溪区以农村“五治”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切实提升城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实“治房” 保障群众安全
  花溪区在“治房”工作中落实“清、建、管、用”一体推进,坚持“一张底图、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个系统”,建成集农房审批、查处、确权、征收“一网通办”的房屋管理大数据平台,推动“治房”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全面查清宅基地及房屋的坐落、界址、面积、权属等,精准建立13个乡(镇、街道)农房、宅基地台账。规范发放《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划定村庄建设范围和宅基地建设范围,完成村庄规划编制50个,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宜居农房改造1200户;进一步提升建筑工匠技能水平,培训工匠181人。坚持“一户一宅”,建立超面积农房“有偿使用”、宅基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等农房分类处置试点,解决农村超面积建房、危房难拆等问题。制定闲置房屋盘活方案,盘活闲置农房150栋,增加411人就业,带动农户增收269万元,村集体增收26万元。
  抓好“治水” 筑牢生态屏障
  在“治水”工作中,花溪区坚持农村饮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在农村饮水安全方面,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思路,聚焦用水困难地区,切实解决农村供水项目“散、小、弱”问题,新增实施2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累计巩固提升5个乡镇24个村,覆盖农村人口3.72万余人。生活污水治理方面,遵循“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原则,按照整村推进的思路,对居住相对集中区域的生活污水,采取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方式开展治理,对居住相对分散区域的生活污水实行资源化利用,新增完成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0.9%。同时,按照“污水有收集、有处理,设施能运行、有管护”原则,重点对进水浓度低、管网入户率低、进水量小,污水设施运行效果不好的乡镇进行提升改造,完成5个乡镇污水治理提升工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经济适用”,将黑臭水体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实施,持续巩固好7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动态清零抓好黑臭水体排查。
  抓细“治垃圾” 让环境更美好
  花溪区在垃圾治理工作中,按照“五个环节”工作要求,贯彻落实“五点减量”法,坚持政府主导、乡镇主责、村居主体、群众参与,不断完善收转运体系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垃圾收集点1575个,摆放箱体1602个、垃圾桶680个,提升改造收集收运点30个,完成30户以上自然村寨收运全覆盖483个,在实现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上,以“三美、五化”为标准,大力开展“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评选出优秀示范户600余户,通过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大力营造“家家比美丽,户户创文明”的浓厚氛围,引导群众进行源头“干湿分类”。为实现农村垃圾收转运由30户以上自然村寨延伸至30户以下,匹配收运电动保洁三轮车80辆,提升各乡镇各行政村保洁收运能力,提高村保洁员日常清扫效率,打通收运末梢,完善“最后一公里”,全面实现农村垃圾治理户户通。
  抓牢“治厕” 提高生活品质
  在“治厕”工作中,花溪区巩固提升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22户,完成119个问题厕所整改任务,以自然村寨为基础单元,按照“一厕一策”“一厕一卡”原则设置明白卡,标明改厕模式、改厕内容、改厕标准等相关内容。组建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队伍,通过首厕示范培训、宣传、设计图集讲解等方式,对户厕提升改造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紧抓“厕”“污”同治,深入推进厕所粪污有效治理,结合农村“治水”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治厕·治水”同治,实施8个粪污处理项目,对化粪池尾端污水接入管网做到“能接尽接”,防止化粪池尾水直接排放。实行首厕过关制,推行“一图一模一视频”,统一标准、统一工艺,建立区、乡、村三级技术和监督服务体系,把好“质量关”。
  抓实“治风” 树文明新风尚
  花溪区在“治风”工作中,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加强“治风”宣传力度,建立县级领导“治风”工作包乡联村工作机制,强化“两书一约一会”约束管理,开展移风易俗宣传“九进”系列活动,抓好红白理事会和执事人员的管理,192个村(社区)“一约一会”常态长效运转。提质改造马铃乡马铃村、小孟街道周家寨指甲组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完成马铃乡谷中村鱼塘、高坡乡高坡村猴子坡2个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
  今年,花溪区将进一步发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聚焦旅游居住设施、医疗应急服务点、城郊大仓基地、市政及旅游配套设施等领域谋划推进项目,积极支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和环境卫生建设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推进“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打造贵阳“平急两用”核心承载区。推广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补齐公共卫生环境和城乡环境卫生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营造更加干净、整洁、舒适的旅游居住环境。
  (李春明)

  一审:苏舟 实习编辑 吴寅浩
  二审:刘慕轩
  三审:汪序安  
 
责任编辑: 苏舟

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  (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市委大楼  市志愿服务处  咨询电话:0851-87989945  咨询QQ:3102285600  邮编:550082

copyright©贵阳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1449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70041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
0
客户端
1
公众号
2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