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国文明村镇——清镇市卫城镇、南明区云关乡红岩村

时间:

2021-01-19

来源:

文明贵阳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分享到

全国文明村镇

清镇市卫城镇
  曾经的边陲军塞,如今成为文明村镇。一直以来,卫城镇始终坚持走文明立镇、文化育镇、文旅兴镇之路,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持续探索求进,多形式多角度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不仅推动了全镇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更使得古镇文化品牌愈发响亮。 

自然概况
  卫城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中北部,总面积204平方公里,总人口64876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18%。全镇海拔1000-14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多维持在14.4°C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45%,境内主要有煤、铁、铝、硅等矿产资源。
二、2019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卫城镇财政收入完成335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月累计完成4.37亿元,完成招商引资5.04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149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88.4元。 
三、创建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文化名片愈发靓丽。通过打造饮食、红色、民俗等“古镇文化名片”,卫城镇先后获得全国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贵州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贵阳市级示范性小城镇,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餐饮大会暨“9·27”贵州(清镇)生态美食文化节,累计参加游客数量超77万,旅游收入达3586.32万元,“寻味贵州——卫城·味城”的文旅名片和“中国餐饮大会暨贵州(清镇)生态美食文化节”的文旅品牌正着力奏响。二是志愿服务活动愈发常态。创新提出“一日一教育、一周一服务、一月一主题、一季一赛事、一节一台戏”的活动计划,制定“产业调整、环境整治、活动传播、社会治理、民生保障、五曲同奏”的活动规划,发挥“相约星期三、文明实践日、民事大联解”的活动载体,通过白天搞活动、晚上看电影、半小时宣讲、群众有互动的活动方式组织,每年固定开展志愿服务不少于52批次,参与活动志愿者人数超5000人次,受益群众达8万人次。三是党员群众学习教育愈加深入。围绕“三会一课”、干部在线学习、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青年干部大学习公众号等平台推进党员干部群众日常学习活动,每年开展干部日常政策、业务知识集中培训52批次,干部个人学习100余人4000余课时,每年通过干部学习带动群众性日常教育600余次,参与群众超过17000人次。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现新变化。一是创新思路有特色。提出“123456”的工作思路,总结和提出了“12345”的深化拓展工作思路,通过“点线面”同频共振,“四季歌”振兴乡村,纵深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二是“动静结合”有亮点。以“所站室场院路廊”七大实践平台为依托,结合“诗、词、歌、舞、小品、情景剧”六大表演形式,组织群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参与群众9000多人次,受益群众8万余人次;三是统筹运行有保障。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总推手”,以实践活动为纽带,切实让组织方式、表现形式、服务模式三大要素“动”起来,“统筹调度、经费保障、指导服务、督查考核、诚信管理、市场运作”六大机制“统”起来,春夏秋冬、一季一重点,实现传播与实践的结合,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四季歌。四是服务项目获点赞。以整治滥办酒席为重点的“清民俗、纯民风、减民负”志愿服务项目,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点赞;端午水龙节、中秋节雕瓜灯、国庆节庆华诞等,群众参与度高,得到了以央视新闻网为代表的国内多家权威媒体和平台的专题报道以及广大群众和网友的一致点赞。 近年来,通过创建工作,新时代、新思想已深扎在卫城群众心中,人民的精神生活正以看得见的速度发生着深刻改变。2012年至2017年,卫城镇连续六年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黎明村和龙井村也同步保持省级文明村称号,先后有20个村被评为清镇市级文明村,按照创建计划,2020年底将达到100%的村创建成为清镇市文明村的目标;目前全镇文明示范户总数达4187户、19970人,占户籍数的23.49%;诚信农户占总户籍比例维持在95%以上。截至2020年8月,卫城镇志愿者总人数6883人,其中贵州云平台注册志愿者人数2332人,年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2万小时。  
听群众说心声 
  “村支两委一条心,团结一致暖民心……”在龙井村综合楼前的文化小广场上,形式多样的文化演出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陶玉龙说:“文明新风、环境整治以及诚信建设带来的红利正在深刻改变着卫城人民,如今,‘我参与、我受益’已成为卫城人的口头禅。” 
全国文明村镇 
南明区云关乡红岩村 
  红岩村地处城乡接合部,随着贵阳市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红岩村村民的土地被陆续征用。为解决村民就业,红岩村成立了环卫队,村民曾祥富因为年纪较大不适宜外出务工便进入环卫队工作。 
 
自然概况 
  南明区云关乡红岩村地处南明河下游城郊结合部,东面与乌当区接镶、南面贵阳龙洞堡机场、北面与云岩区接镶、距市区仅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面积近4平方公里,辖区内现有11个村民组、人口2240人、耕地180亩,是市级农村支部党建标准化规范化示范点,南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 
二、2019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南明区云关乡红岩村乡镇工业十分发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贵州润丰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贵州德昌实业有限公司、贵阳科飞线缆有限公司、阳光驾校、现代驾校、贵州福利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及花卉种植企业等大小企业近30家,增加了村的集体经济积累和村民的收入,还给我村部份剩余劳动力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道路。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97万元。 农民收入增长迅速。近年来,红岩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各项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5880元增加到2018年的10800元,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可达12800元。
三、创建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思想引领。制定云关村文明创建方案,成立以村支书为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人员经费保障。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着力从解决广大村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文化院坝、农家书屋等阵地,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明新风宣传力度,为推进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树立文明村风。为提高村民素质和村寨文明程度,村委注重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分别投入50万元和10万余元完成“党政文化一条街”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积极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理论宣讲、体育健康、文化娱乐、教育、科普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受益群众700余人次,打通思想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同时,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宣传标语200余个,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是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法制新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不断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村领导班子成员以签名的方式向全村人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同时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向村民发放各类法规宣传单3000余份。  
听群众说心声 
  红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华信说:“现在,我们每年投资20万余元,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打造优美宜居环境。”、“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搞好村寨管理。”
责任编辑: 骆佩佩

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  (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市委大楼  市志愿服务处  咨询电话:0851-87989945  咨询QQ:3102285600  邮编:550082

copyright©贵阳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1449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70041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
0
客户端
1
公众号
2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