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特困村的华丽转身

时间:

2021-01-15

来源:

贵州文明网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分享到


图为位于龙窝村的贵毕公路匝道。通过匝道,车辆行驶几百米就能开上贵毕路,路通了,为当地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修文县的脱贫攻坚路上,三合、龙窝、龙山、天生桥、宝寨5个村的变迁,尤为引人关注。   
  这5个村,都曾名列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过去,在这些偏僻的山村,村民走的是泥巴路,喝的是“望天水”,村里的产业更是空白,有的村寨半数村民要外出求生活。   
  如今,这些曾经贫困的山村在各种政策的帮扶下,发展起了一个又一个乡村产业,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华丽转身:自来水通到村民家里,水泥路四通八达;昔日的“空壳村”变身“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荷包也随之鼓起来;一些村里不仅有了太阳能路灯,还建起专供村民唱歌跳舞的院坝;产业兴了,村寨面貌焕然一新,迎来一波又一波“返乡潮”……   
  近日,记者走进这些山村,感受山乡巨变,聆听发展故事。这些故事,几乎都围绕着一个同样的主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集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增强造血功能,最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合村:“空壳村”念好“养猪经”   
  临近年关,三合村的1号集体养殖场,接连卖出了千余头生猪。2020年,三合村的这个养殖场,出栏了2500头生猪。
  三合村隶属修文县的大石布依族乡,因石漠化严重、四季缺水,村里的4800亩土地,过去种的基本是玉米等传统作物,曾是该乡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村,也是一个典型的产业“空壳村”。   
  2012年,在外创业的村民刘永平返乡创业,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年出栏8000头生猪的联江生态养殖场。在他的带动下,三合村先后建了两个村集体养殖场,加上村民小规模养的猪,整个三合村年出栏生猪近2万头。   
  其中,在联江生态养殖场,扶贫资金被量化到贫困户头上后,贫困户再以一头猪1000元的资金入股到猪场,一头猪就可以分到300元的分红。而贫困户在猪场买仔猪,一头还可以优惠500元,有的贫困户,一家就养了七八头生猪。   
  村集体的养殖场则属于合伙性质:场地、工人由村里出,刘永平出技术、饲料和猪苗。其中,1号猪场,村集体每年保底收入20万元左右,2020年因猪价可观,赢利更多;2号猪场,2020年也出栏了2000余头生猪,保底收入约43万元。
  “我们村集体的养猪收益,60%用来分红,其中,贫困户的分红更多,有的已经分到了几千元。其余的收益则用于村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三合村村支书陆胜军说,除了分红,村里还有几十名村民在养殖场打工,多的一月有4000余元工资。   
  养猪,成了三合村见效最快的产业。除了养猪,三合村的精品水果、肉牛、蜜蜂、蔬菜和烤烟等产业同样风生水起,“三种三养”、六大产业,让三合村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村民的荷包也逐日鼓了起来。   
  在村里的产业带动下,三合村的一些贫困户不仅养起了猪和牛,还发展起了大片的猕猴桃种植园。农闲时,他们可以在村里的食用菌基地、养殖场、精品果园里上班,一天至少有100元,最多的一天可以有200元的收入。   
  据介绍,目前,三合村人均年收入已有上万元。陆胜军说,2021年,三合村还准备种植500亩牧草,同时建一个养牛场来延长产业链;大石乡还准备在村里搞个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一个精品果园采摘园,将其升级为省级示范园区,三合村集体经济将不断壮大。   
  龙窝村:山中苗寨华丽转身   
  龙窝村是修文县六广镇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这个山中苗寨,有2500亩土地、400亩水田。因地势偏远、缺水,村民们一度喝的是“望天水”,走的是泥巴路,雨季一过,就要背水喝。   
  因为一方山水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年,龙窝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稍微有点头脑的,也走出去了。   
  面对这样的村情,2016年12月28日,龙窝村召开了一次“脱贫攻坚誓师大会”,100多位村民各抒己见,述说发展愿景。其中,通路、通水,发展产业,是村民最强烈的愿望。   
  村支书熊玉菊说,从2017年起,龙窝村开始整合资源,着手解决这两大发展瓶颈。   
  龙窝村的进村路,一开始是一条3米宽的泥巴路。贵毕公路穿村而过,但却没在附近开通匝道,村民无法享受到便利。
  从这一年起,在各种政策帮扶下,总面积不过5平方公里的龙窝村,陆续修了30公里的村路;贵毕公路也在村里开通匝道;2018年,贵阳市水利局为龙窝村专门修了一个高位水池,让自来水通到了每一户村民的家里;村里的7个老水塘也得到了加固维修,解决了2000余亩土地的灌溉问题……  
  打破了发展瓶颈后,龙窝村申请资金来发展产业。短短几年时间,龙窝村发展了起了一个又一个乡村产业:经果林2000亩;食用菌基地15亩;3个养鸡场,规模15000只;养牛基地2个,规模400头……其中,经果林中,1200亩种猕猴桃,村集体和县供销集团合作种的有500亩,村集体有100亩。村民以土地入股园区,一亩地一年保底收入1000元。   
  2019年,县供销集团给了村里第一批分红:53万元。其中,31.8万元分给了149户村民,每一家分红都在2000元以上。除了猕猴桃,龙窝村当年分红的项目共有6个。这些项目,都与村里的贫困户利益联结,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在3000元以上。除了各种分红,这些贫困户还有低保、养老保险、公益性岗位等方面的收入,有的年收入接近5万元,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   
  村民尹树华的妻子患有残疾,孩子在上学,以前,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在各级的帮扶之下,尹树华一家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000余元,还种了七八亩猕猴桃,一旦进入丰产期,这个家庭的未来更可期。   
  曾经全靠财政拨付经费的龙窝村,如今村集体经济正在不断地壮大,人均收入已在8500元以上。村里有了太阳能路灯,一到傍晚便灯火通明,同时还建起了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大院坝,让村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更有了一个唱歌、跳舞、聚会的好去处。   
  家乡好了,乡愁浓了,外出的村民开始纷纷回到村里,盖起了一栋又一栋新房子,生机勃勃的苗寨,正朝着乡村振兴之路迈进。   
  龙山村:村里建起农产品交易中心   
  龙山村隶属于修文县的小箐镇,全村有606户人家,其中,贫困户有17户、58人。   
  村支书王浩说,以前的龙山村,进村是泥巴路,车无法进来,农产品也不好出去,全靠人背马驮。除了路难行,喝水也是一大问题,其中几个组,一到枯水季节,就要靠政府送水喝。   
  在这样的条件下,2000年时,龙山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个别村民甚至吃饭都成问题。   
  随着扶贫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自2017年起,龙山村党支部开始带领村民大力推进小康路、小康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个曾经的“烂路村”,后来总计修建了4.5公里的柏油路和10余公里的串户路。在畅通乡村产业的发展通道后,龙山村开始着手发展各种产业。 
  短短3年时间,龙山村的猕猴桃、辣椒、番茄、白菜等便发展到了2800亩,其中,猕猴桃就有1600多亩。此外,蜜蜂有1173箱、蛋鸡有1万多只……整个龙山村形成了“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产业结构,还专门成立了修文联绿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为村民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并收购村民种植的蔬果进行包装销售。    
  为解决种养殖业规模壮大后的销售难题,龙山村还建起了一个农产品交易中心,和省内外各大收购商签订单,来保障村里的农产品销售,更加提升了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参与种养殖业发展的积极性。   
  55岁的余德江,是龙山村的一名贫困户,为了一家人的生计,4年前,他前往县城靠打零工度日,孩子的学杂费都要靠亲友接济,日子过得相当艰辛。 
  2013年底,余德江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孩子的学杂费得到了减免,村里大力帮助他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2019年,余德江在自家的“麻窝地”里,修建了一个400平方米的牛圈,并在村里的支持下,申请小额扶贫信贷养了5头肉牛,如今,他的肉牛已经发展到了11头。除去成本,光这一群牛,就为余德江一家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   
  随着村里的产业不断发展,龙山村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2920元。   
  天生桥村:建好通途拔“穷根”   
  500年前,王阳明先生被贬谪龙场(今修文县城)期间,途经天生桥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过天生桥》诗。   
  谷堡镇天生桥村因桥闻名,却因地处深山峡谷,条件恶劣,一度是贵阳市特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3户、61人。
  “在村路建好前,村民到县城卖蔬菜,要走15公里的路,天不亮就得背起蔬菜朝县城赶,天黑了才能到家,大半时间耗在路上。”村支书王松说,2017年起,随着串户路、机耕道、产业路等不断修建并完善,天生桥村村民告别了行路难,汽车可开到田间地头,蔬菜、猕猴桃等可以直接拉到县城。   
  随着扶贫的深入,天生桥村发展起了高标准的猕猴桃基地和蔬菜基地等,光猕猴桃就种植了近3000亩,其中,村集体有两个百亩的猕猴桃基地。同时还建起了140余亩的蔬菜大棚、4个冷库,每个冷库能储藏20吨的货物。与此同时,蜂蜜等产业也在不断地壮大。   
  2020年,村集体的两个百亩猕猴桃基地的猕猴桃还没有大量上市,但冷库已经租出去了。这一年,天生桥村的各种集体收益加起来,已经接近20万元。王松说,这部分收入,80%将分红给村民,剩余部分则用来滚动发展村集体经济。   
  天生桥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这些年,也是天生桥村村民持续增收的几年。   
  谭荣榜是该村的一名贫困户,妻子因病需长期吃药,两个儿子还在读书,2013年前,这个四口之家全靠他做点活路和打临工来维持。在谷堡镇党委政府、包村干部、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以及村支两委的帮扶下,谭荣榜先后掌握了猕猴桃种植以及养殖肉牛的技术。   
  目前,谭荣榜种了10多亩猕猴桃,每年给他带来了几万元的收入;发展肉牛养殖,他获得了2万元的养牛产业补助。最多时,他养了12头肉牛;村里的产业发展,他也分红受益,2020年,谭荣榜总计分得了一两千元的贫困户利益联结分红,同时在种养殖基地里打工,还挣到上万元的零工收入…… 
  王松说,2020年,天生桥村人均收入超过了8000元。下一步,村里准备搞一个低碳公园来发展旅游经济,同时准备建100亩的生态养鱼场。这两个项目发展起来,天生桥村的集体经济,每年至少有上百万元的收入,将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宝寨村:偏远乡村迎来“返乡潮”   
  六桶镇宝寨村位于修文县的最西边,距离修文县城有50多公里。   
  走进宝寨村,村道旁是成片的猕猴桃树和晚熟青脆李树。   
  “过去的宝寨村,土地贫瘠破碎、基础设施薄弱。2000年时,部分村民还住在茅草房里,有的甚至连饭都吃不起。”村支书周作文说,由于没有产业,那些年,宝寨村的半数村民要外出求生活。大量劳动力外出,村里的很多耕地一度成了荒地。   
  为将闲置土地资源盘活,2017年,宝寨村开始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引导村民入股发展种植产业,建起了3500亩的猕猴桃园区,并种植了2300亩晚熟青脆李。村民以土地入股,一亩地的土地流转费为200元,且逐年递增,至400元封顶,无论丰收歉收都能保底。果园有了效益后,村民还能按5%的比例获得收益分红。一些勤快的村民在果园里做工,一年收入可达上万元。   
  村民邓书良将家里的4亩多土地流转出去,第一年就得到了900多元土地流转费;时不时在猕猴桃园区打工,每月还有八九百元的工资。猕猴桃园区挂果产生效益后,他还可以参加分红,收入将更高。   
  除了猕猴桃和晚熟青脆李,宝寨村还成立了合作社,养殖绿壳蛋鸡,村里的38户贫困户、108人全部被纳入到了合作社。2020年,宝寨村仅这一块收入就超过10万元。   
  宝寨村是贵阳市政协定点帮扶的村。周作文说,这几年,在市政协的大力帮扶下,宝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网完善,2017年至2018年,宝寨村修建、硬化的“组组通”公路、产业路、机耕道等总计有36.8公里,形成了一张连通全村的路网;产业不断壮大,除了猕猴桃和绿壳鸡蛋等产业,何首乌基地、生猪养殖项目、肉牛养殖项目等也相继在村里落地,覆盖全村17个村民组的所有贫困户;饮水有保障,市政协协调市县相关部门,兴建了宝寨片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宝寨村家家户户因此吃上了自来水。   
  随着村里经济不断发展,昔日在外闯荡的乡亲纷纷返乡,掀起一波一波“返乡潮”,1500余名外出村民,如今大部分人已经回到村里。   
  “2018年,我们村的集体经济还是‘零’,2019年这一数字变成了33万余元,2020年已经突破50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周作文说,2021年,宝寨村还将扩大肉牛养殖规模,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舒波 杨继军 杨源/文 周永/图)

  责任编辑:赵来睿
责任编辑: 骆佩佩

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  (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市委大楼  市志愿服务处  咨询电话:0851-87989945  咨询QQ:3102285600  邮编:550082

copyright©贵阳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1449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70041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
0
客户端
1
公众号
2
微博